学校简介
重庆市涪陵第十六中学校是1999年成立的单设初级中学,位于涪陵区桥南路11号,2018年原涪陵区龙桥中学合并到十六中,设立十六中龙桥校区。占地面积65亩,建筑面积48000m2,校园环境幽雅,树木蓊郁,鸟语花香,灵气回荡,散发阵阵书香,是师生成长的乐园。建校以来,学校始终秉承“人人主体,个个成功”的办学理念,着力追求“创主体教育特色,办品牌寄宿初中”的办学目标,结出了硕果。
历史沿革
1999年,学校成立之初,招生3个班,学生114人,教师10人,在涪陵区荔枝希望小学借用3间教室开始办学,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学校属荔枝街道办事处管理。
2000年,学校租用重庆市第三水利电力学校(原涪陵水电技校)办学,时任涪陵区荔枝街道党工委书记,曾任中共涪陵区委常委、统战部长苏建华出席了学校单独成校挂牌仪式。当时学校有9个班,学生492人,教师35人。但学校条件十分艰苦,校舍陈旧、狭窄,设施设备简陋,学校向老师借款12万元筹建了计算机室1间,多功能教室1间。学校启动教育科研工作,成立“石榴文学社”和教研刊物《学研苑》,承担了涪陵区级科研课题“启、学、创”教育模式实验,在德育、环境教育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实施研究。
2002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关怀下,荔枝街道办事处与水电校以土地置换校园的方式,使学校有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办学地点,十六中教师团结一致,自筹经费将校舍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整修线路,外粉墙壁,并建好了多媒体教室2间,校容校貌得以改观,办学条件得到一定改善。经过老师们的精心呵护和严格教育管理,学校首届毕业学生114人,考上市级重点高中49人,区级重点高中32人。学校加强教育科研,培育优良师资队伍,参加“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深化与推广实验,承担了子课题“初中道德教育目标内容与目标内容与途径方法研究”实验工作;学校被涪陵区爱卫会评为“爱国卫生先进单位”;中共涪陵区委、区政府授予为“涪陵区文明单位”。
2003年,学校承担的涪陵区级科研课题“启、学、创”教育模式实验通过结题验收;荔枝街道办事处表彰为2003年度工作先进单位;学校被涪陵区政府评为“参加重庆市第一届运动会先进集体”。
2004年,被中央教科所学校教育研究部总课题组表彰为“‘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深化与推广实验先进实验校”;学校狠抓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加大了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设备的投入,承担涪陵区现代教育技术科研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生物学教学整合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学校称为“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项目学校”;组织学生参加重庆市科协、市教委青少年科普模型大赛获重庆市四驱车(三轨飞龙)区县团体三等奖、四驱车(三轨六环)区县团体二等奖;荔枝街道办事处表彰为2004年度工作先进单位;涪陵区教委表彰为“涪陵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涪陵区安全文明校园”;被涪陵区委、区政府评为“涪陵区平安单位”。
2005年,学校实现了班班通,每间教室都购置了多媒体设备,并接通了互联网,实现了管理、教育教学的现代化,学校被涪陵区教委评为“涪陵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获中央教科所德育科研先进实验校;参加涪陵区第二届中学生排球比赛初中女子组第一名;涪陵区第五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初中组团体第一名;学校团委被共青团涪陵区委授予为“涪陵区五四红旗团委”;被涪陵区教育工委评为“涪陵区教育系统女职工建功立业示范岗”;被中共涪陵区委、区政府评为“涪陵区最佳文明单位”。
2006年,“十五”规划国家重点教育科研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子课题“初中生道德教育目标、内容与途径、方法的研究”结题,编写了涪陵区地方教材《初中德育活动课教程》。学校教育教学取得辉煌成绩,352人参加中考,市重高上线119人,首次突破100人大关;中共荔枝街道工委表彰为2005年度先进集体;被涪陵区教委评为“涪陵区民主管理示范学校”。
2007年,涪陵区总工会评为模范职工小家,被涪陵区厂务公开领导小组评为“涪陵区厂务公开先进集体”;英语教研组被重庆市教科院评为“重庆市优秀教研组”;涪陵区教委表彰为“涪陵区勤工俭学先进集体”。
2008年,学校纳入涪陵区教委直属管理。承担涪陵区现代教育技术科研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生物学教学整合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通过结题验收。学校开展涪陵区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打造特色学校,成立校报“石榴花开”,校刊更名为《主体教育》,开展“主体教育实验研究”,根据主体教育思想,力图通过对主体性管理、主体性德育、主体性教学、主体性体育与艺术的研究,分别从12个子课题进行实验研究,探索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助推学校特色发展的办学模式,形成主体教育办学特色。学校承担了“十一五”传统美德教育实验课题之子课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繁荣校园文化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实验;训练学生参加涪陵区第八届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初中女子组第一名;学校被涪陵区总工会评为“涪陵区模范职工之家”;涪陵区教育工委评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一等奖”。
经过区政府常务会研究决定收购象元小学用于十六中办学,2008年12月26日,涪陵区教委与象元小学签订了《收购重庆市涪陵象元小学现有资产协议书》。按照区政府和区教委的要求,2009年秋期,十六中整体搬迁至新校办学。涪陵十六中新校办学条件十分优越,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已投入资金4200余万元,建有教学大楼、实验大楼、教师公寓、学生公寓。配有电视录像控制中心、演播室、实验室、琴房、形体训练室、图书室、师生阅览室、食堂、田径场、足球场和塑胶篮球场等。作为国家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学校和涪陵区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学校安装有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网络系统,拥有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网控室、多功能厅等,特别是实现了“班班通”,每间教室均配有电视机、教学用计算机、数码投影仪、实物展示平台、音响设备等,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优雅的环境,合理的布局,一流的设施,为学校再创辉煌、打造特色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管理科学
在涪陵城区初级中学中率先实行“开放式办学,寄宿制兼半封闭管理”的立体化办学育人模式,制度健全,铸就了“严明纪律,规范管理,潜心育人”这一制胜法宝。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着力打造一支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强的高素质的干部教师队伍。形成了学校管理高层次、师资队伍高水平、课堂教学高效率、全面高素质的良好局面。
设施先进
学校成立伊始,借用涪陵荔枝希望小学三间教室,只有10位教师,114名学生。2000年,学校到原涪陵水电技校校址办学,逐步迈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学校现有教学班46个,教职员工152人,学生3000余人。管理科学。在涪陵城区初级中学中率先实行“开放式办学,寄宿制兼半封闭管理”的立体化办学育人模式,制度健全,形成了“教育思想——工作目标——评价机制”的一体化。着力打造一支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强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教室实现三机一屏,各班均能使用远程资源教学。拥有理、化、生实验室,网络计算机室,学生宿舍、食堂宽敞整洁,有校园网和广播电视系统,实现了管理、教学、服务的现代化。学校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圆满完成了“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入研究与推广实验”,编写了乡土教材“初中德育活动课教程”等,承担的“重庆市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主体教育实践研究”已成功开题,努力打造学校主题教育特色;坚持走德育强校之路,学校有“校园之声”广播站和“石榴文学社”,还有绘画、音乐、航模等课外兴趣小组。
师资精良
150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约占70%,本科学历约占95%,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39人。历年来,教师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在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均获得良好的成绩,其中,多人次代表涪陵区参加重庆市赛课活动。
开展多彩的文娱活动和社会活动,积极创设学校、家庭、社会共育人的良好氛围,涌现出“舍己为人小英雄”、烈士——汤兵;坚持走质量立校之路,学校始终坚持质量是生命线,严格教学管理,在继首届毕业班创45%的学生升入市级重点中学的佳绩后,学校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成绩斐然。先后被评为涪陵区最佳文明单位、平安单位、信息技术示范学校、五四红旗团委、德育先进集体、绿色学校等。
锐意改革
学校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圆满完成了“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入研究与推广实验”等国家、市区级课题实验研究,编写的乡土教材《初中德育活动课教程》得以在涪陵区推广。深入开展“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繁荣校园文化的研究与实践》和涪陵区特色学校发展战略课题《主体教育实践研究》等,提高教师素质,学校有“校园之声”广播站、校报“石榴花开”和校刊《主体教育》,还有绘画、音乐、航模等课外兴趣小组,开展多彩的文娱活动和社会活动。积极创设学校、家庭、社会共育人的良好氛围,涌现出“舍己为人小英雄”、烈士——汤兵;坚持走质量立校之路,学校始终坚持质量是生命线,严格教学管理,在继首届毕业班创45%的学生升入市级重点中学的佳绩后,学校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在2013和2014年的两次中考当中,十六中也相继创造了全区升学率的辉煌。
成绩斐然
先后被评为教育部“传美”课题研究全国“百佳示范学校”,中央教科所德育课题先进实验学校,涪陵区最佳文明单位、平安单位、信息技术示范学校、五四红旗团委、德育先进集体、绿色学校等百余项荣誉。新的起点,更高的目标,新的征程,卓越的追求,这颗璀璨的教育新星定会在涪陵人民心中升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