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涪陵师范学院附中是涪陵区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由重庆市授牌的“无吸烟学校”,涪陵区委、区府授予“三、五”普法先进集体,是涪陵区爱国卫生先进单位、涪陵区级“安全文明小区”,连续五年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检查评比中获满分一百,是涪陵区“文明单位”乌江边,长江滨,矗立一座古老的希望城,那就是巴国故都涪陵。涪陵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校就处在这片人杰地灵的热土上,位于涪陵师范学院境内,毗邻涪陵建陶,东依插旗山、雨台山,西靠乌江,北接长江。这里拥有浓厚的学苑气息,有渝东南唯一的一所普通大学。翼王石达开曾在此屯兵插旗,巴国先人在这里求雨祈福,长江、乌江在这里交融,涪陵区委、区府规划将江东建成文化旅游区(即涪陵的“沙坪坝区”),形成人文与自然的高度和谐。附中创建于1982年,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涪陵最早的高级完全中学之一。附中创始人,著名教育家、涪陵师范学院前党委书记夏仕莲老先生在附中创建之初(夏老一九九二年又受地委、行署之托创办了涪陵实验中学)就明确了办学目标——“科研基地、人才摇篮”。二十年风雨兼程,二十载春华秋实。附中发展成为现在的高、初中三十多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758人的涪陵最早的省批高级完全中学校之一。学校建成了实验楼,标准的学生公寓,能容纳上千人就餐的学生食堂。改建了运动场,设有计算机网络教室、电教室、阶梯教室、教工之家,有全区最为完备的美术教学设备、设施。近年来,学校加大硬件建设力度,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改建了体育室,成为涪陵区示范体育室。校园及学生公寓均安装了202卡、IC卡电话,方便师生与家人联系。校车从每天早上6:20至晚上10点每天数趟,往返城内接送师生。通过美化、净化、绿化,附中校园假山池沼、小桥流水、藤蔓摇曳、绿树成荫,优良的育人环境使其成为涪陵高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获得成就
涪陵师范学院附中师生勤奋好学,蔚然成风。近几年每年均有教师考研就读北京大学、国防科工委、重庆大学等著名学府和科研单位。校友中多人赴海外留学。附中是师院教育教学实习、科研基地,和师院、区教科所、西南师范大学合作多项科研项目。现有国家级项目二个,区级项目五个,还有我校独立承担的涪陵区重点科研课题“中学生创新思维习惯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全市首创、全国唯一的涪陵区重点科研课题“中学学科作文”由我校独立承担。近年来,我校教师参加国家级、市级、区级学术团体97人次,在各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独著、合编专著及教辅资料10余本,获各级教学、教研竞赛奖400余人次。
在教学中,附中教师大力提倡个性教育、强调师生的“沟通”与“合作”,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使教师和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人物,教师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同时又严格要求学生。作为教学 改革的一部分,学校加大了课程改革力度,提倡创新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春期举办田径运动会;秋期有“校园艺术节”、元旦文艺汇演;每期有男女生均参加的班级篮球联赛、乒乓球赛,有书画展、卡拉OK赛、演讲赛、辩论赛、不同学科的学术讲座;每周四晚,英语爱好者可参加由师院外语系英语俱乐部主办的英语沙龙,训练口语(外语系师生参加,含三名美籍教师、一名日籍教师),让您领略欧美风情和扶桑风光。学校办有不定期出版的《附中之声》和《附中教研》,并有完全由学生投稿、编辑、组版、出刊的“沧浪文学社”社刊《沧浪》、《新世纪》学生报,大多数班级均办有班报。办有完全由学生采编、主持、每天播音两次的《校园之声》广播站,并实现了从编辑到播音的电脑化。有美术、音乐、书法、摄影、手工制作、文学、朗诵、英语、生物、航模等兴趣小组。住校生单独成立了由师院音乐系、体育系幼儿艺体专业学生担纲指导的舞蹈队、合唱团。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会创新、学会学习。逐步构建起一个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组成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我校是继实验中学后设立心理咨询室的学校,得到了区教委蒋主任的首肯。
二十一世纪将是附中大展雄风的时代!二00三年秋期,附中招收初、高中新生各三百人,届时初、高中教学班将达三十五个以上。附中是“团结求实、开拓进取”的附中,是“文明诚信、不甘人后”的附中。携巴山的云,乘乌江的风,附中将满怀豪情踏上新世纪征程。2005年—2011年,在校党委书记李小平的坚强领导下,附中在升学率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现在附中各届毕业生工作于祖国的大江南北,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附中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