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巫溪县中学前身为“四川省巫溪县立初级中学”。1940年4月,为解决本县学生“因额见遗”和“无力远道求学”之困境,奉节、巫山、巫溪三县联合设立初级中学于巫溪。校址订于县城南门湾麟山脚下,广场后方,校名订为“四川省巫溪县立初级中学”,8月招生,9月行课。1940年至1944年,学校办得很有生气,巫山、奉节、云阳等邻县亦有学生来巫中就读。为解决本县师资匮缺问题,学校曾于1942年设立国民教育师资训练班一个,1947年设简易师范班一个。
办学历史
1950年4月,学校复课,学校更名为“川东区巫溪中学”。
1952年,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政区合并为四川省,1953年秋,学校更名为“巫溪县级中学校”。
1958年秋,学校升格为完全中学,开始招收第一届高中班(高61级),学校更名为“四川省巫溪中学”。
1961年至1963年,学校高考成绩显著,特别是高63级,39人参考,16人上大学本科,名列全地区第二,受到专署文教科表彰。
1964年,学校迁址,校址由县城南门湾迁至离校5华里的赵家坝,占地约45亩。
1971年3月,巫溪中学、上磺中学、塘坊中学、大河中学四校联合,在红池坝办农场,师生分批到红池坝劳动锻炼。
1979年秋,学校被定为全地区16所重点学校之一,开始面向全县招生。
1980年5月,学校更名为“巫溪县中学校”。
1983年高考上线人数超过前三年总和,地区教育局、行署文办发来贺电。
1989年10月,学校举办50周年校庆,设置了“校友奖学金”。
1993年8月,学校实施校长负责制和全员聘任制。初一开办家长学校,在高一开展军事训练,高中开办党章学习班。
1997年,重庆市直辖后,学校更名为“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
1999年、2001年,学校两次扩校。
2002年至2004年,学校又征地40余亩,相继建成了千兆校园网、多媒体教室、新教学大楼、学术报告厅、重庆市一流的现代化男女生公寓、师生食堂、300M环形跑道的塑胶运动场,科技大楼正在建设之中。
2012年 巫溪中学分为3个校区 , 初中部一个校区 ,高中2个校区。学校把握住科教兴国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美化校园校貌,完善设备设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了可喜成绩,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大力表彰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学校年年获县教育局综合考核一等奖,获重庆市文明单位、绿化先进单位、模范职工之家,县红旗文明单位、安全文明学校、教研示范学校、德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六十年代的巫溪中学。1958年,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巫中升格为完全中学,校名由“巫溪县初级中学校”更名为“四川省巫溪中学”。秋季招收第一个高中班50人,为高61级,学制三年。六十年代初,校址仍在老县城南门湾。高中三个班,初中九个班,班额50人,全校十二个班,学生约600人。教师40余人,职员、工人十四人。先后由外地分配来巫中的教师32人;校长严文焜〔荣昌人〕、党支部书记,副校长张尚机〔万县市人〕,教导主任冷永鉴〔铜梁人〕,副教导凌之玉〔成都人〕;语文教师陈明昭〔开县人〕,孙宗浩〔万市人〕,王国玉,习继联〔达县人〕,蒋元爵〔长寿人〕,张焕湘〔万县人〕;化学教师李明荣〔忠县人〕,叶宏英〔成都人〕,李正容〔宜宾人〕;数学教师冷长庚〔大竹人〕,袁大秀〔重庆人〕,敬万桂,唐宗族〔万市人〕;物理教师陈维宣〔宜宾人〕;刘兰芬〔开县人〕;饶家湘〔巫山人〕;外语教师陈孟志〔湖南人〕;彭茂盛〔万县人〕;地理教师洪仁钧〔万市人〕,历史教师任志群〔万县人〕;政治教师张书吉〔云阳人〕、汤国安〔忠县人〕;生物教师易大孚〔梁平人〕、邓学文〔云阳人〕;美术教师梁文郁〔忠县人〕;体育教师郭惜时〔荣昌人〕、刘修全〔万市人〕、金良泉〔巫山人〕、苟承前〔雅安人〕;校医张德全、吴元彬〔万市人〕。本县籍语文教师谭伯唐、李徽伍、陈家政、邱万福、秦远猷、肖承涛、姜学毕。数学教师杜正邦、邱雍彦、向家烈;物理教师罗开地;生物教师胡光英;政治教师周道纯、张道根;英语教师陈文述;职员金忠赋、赵义文、李永福等。
一、克服困难, 力求上进
教师队伍经过56年机关‘肃反’,57年‘反右’,58年 “交心”,59年反“右倾”等一系列政治运动,三人被划为“反革命”,三人被划为“右派”,三人被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受批判、罚劳动、降工资、控制使用〔粉砗‘四人邦’之后,都已纠正,平反〕。许多同志虽未划“分子”。但在思想感情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紧接着又是严重的自然灾害,真如雪上加霜。由于当时四川省主要领导执行极左路线,全省口粮定量比其他省市低得多,学生每月24斤,教师每月18斤,人称“二、四两”时代。蔬菜,副食奇缺,每人每月半斤肉,二两油,吃不饱,营养跟不上,肿病患者日益增多。学校响应上级号召,大力开展勤工俭学,生产自救活动,师生每周劳动八小时〔两个半天〕六零年全校在赵家坝新校址的土地上,开垦“南泥湾”田七个,种南瓜2474窝,栽大窝红苕1200窝,栽青菜2万株,种黄瓜2000窝,积肥9万斤,种洋芋20亩。每天派一个班的学生到赵马二坝和大弯,剪刀架等地打猪草,每人20斤的任务。学校养猪103头。基本上做到了每人每天吃上一斤半蔬菜,一月吃上一次猪肉。
二、课余生活活跃
60年代巫中仍沿解放初期旧例,实行封闭式管理,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一样,都读寄学。每天早上分班级出操锻练,下午第二节课之后,全校按课表安排开展课外活动,或打球,或唱歌,或练器乐,或阅览图书,或开故事会。这几年,巫中教工篮球队十分活跃,按技术水平分甲,乙两个队,常与其他单位球队比赛。甲队有陈家政、易大孚、郭惜时、洪人钧、张道根、严文焜、冷长庚、秦远猷;乙队有陈维宣、饶家湘、蒋元爵、向家烈、邓学文、陈孟志、孙宗浩。那个年代社会文化生活单调,打篮球是各机关单位主要的体育文化生活。经常在大操坝的篮球场参加比赛的有:人委队、县委队、公安队、商业队、县中队、邮电队、粮食队、火柴厂队、小教联队和巫中队。其中实力较强的有巫中队、小教联队、公安队、县委队。几乎每天下午都有球赛。看篮球赛,成了机关干部,街道居民主要的娱乐活动。当时校园里最流行的歌曲有“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学习雷锋好榜样”、“洪湖赤卫队”主题歌等。
三、巫中迁校
1964年,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县直属单位〔包括巫中〕进行思想整顿。学校个别领导和部分教师再次受到批判。白天上课,晚上开批判会。运动持续数月之久,老师们思想负担很重。当年特别强调贯彻阶级路线,高64级和初64级有一部份成绩较好的学生因受家庭出身影响而未被录取上大学和高中。
十一月中旬,巫溪中学由老县城南门湾迁校到离城五华里的赵家坝新校址。迁校时停课一周,学生的行李、书籍、桌凳由学生自己搬运,部份小件公物也由老师和学生搬运,大件公物从水路用船装到赵家坝。新校址占地45亩,校舍极其简陋,仅有一座教学大楼,干打垒的木楼板结构,一楼一底,共十六大间。九间作教室,另七间分别作教研室、实验室、办公室。有两栋一楼一底的宿舍,共42间寝室。西楼住男同学,东楼楼上住女同学,楼下住教师,两人一间,学生14人一间。另两栋平房作教师和后勤人员住房。余下几间分别作伙食团保管室、会计室、厨房、开水房。平房檐口接有一排偏水,作学生简易食堂,仅能避雨。檐口低,夏天似蒸笼,冬天风刺骨。当时没有自来水,无论吹风下雨,每天都派两个班的学生,一个班上午,一个班下午,由老师带领,从河里挑水到学校蓄水池,供应全校师生洗漱和食用。落雨天,学生戴着斗笠,撑着雨伞,排队打饭。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都很差。环形200米跑道的操场,凹凸不平,泥土飞扬。雨天道路溜滑,常有人跌倒。学校组织师生,在操场四周和道路两旁植白扬树、桉树、栾树等;自己动手烧石灰,修道路,平操场。春播秋收时,学校放农忙假五至七天,农村学生回家劳动,城镇学生分班由老师带队到生产队,由生产队长安排到困难户,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
四、历史的辉煌,学校的骄傲
六十多年来,巫溪中学历经新旧社会的洗礼,学校规模逐步扩大,教学条件逐渐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七八年成为万县地区的重点中学,2005年成为重庆市重点中学。八十年代以来,国家先后给学校拨款和学习自筹资金修建了教学大楼、办公楼、实验大楼、师生食堂、学生公寓、学术报告厅、科技楼、阶梯教室,总建筑面积41700余平方米;多次扩征土地,学校占地面积已达53300平方米;教育教学设施逐步进入现代化,学校环境优美,教学设施设备齐全。拥有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语音室、理化生实验室及远程教育设备设施。教学闭路电视、有线无线广播覆盖全校。全县一流的新教学大楼、教室内的电子监控、男女生公寓、师生食堂、千兆校园网、新建成的重庆市一流的塑胶运动场的使用,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科技大楼、阶梯教室及学校天文台即将投入使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平台。
学校现有12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000余人,教职工206人,其中专任教师178人,高级教师40人,中级教师81人,本科学历达100%。全国优秀教师2人,教育部劳动模范1人,重庆市劳模1人,中学特级教师2人,市级优秀教师1人,市级青年骨干教师5人,首届巫溪名师3人,县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50人。近几年来,高考、中考取得优异成绩,连年获全县一类学校综合考核一等奖。教师辅导学生获国家级奖励100多人次,县级以上奖励150多人次,教师教科论文获县级以上奖励380多人次,两件自制教具获国家级奖。巫溪中学的校友遍布祖国各地及海外,他们正以高涨的热情,辛勤地劳动,为人类作贡献。
岁月匆匆,巫溪中学已走过了一个人生的花甲。她,曾经有过辉煌,也曾有过创伤,真实的历史录下了辉煌的一章。95年荣获国家级“读书教育”教育团体优胜奖;近些年,先后荣获地区、市“先进学校”、“育人先进集体”、“爱国卫生先进单位”、“模范职工之家”、“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先进党支部”、“红旗文明单位”、“红旗团委”等众多荣誉由县委、县府授予。“路漫漫其修远兮”,巫溪中学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正以高昂的气势迅速雄起,全校上下齐心协力,为把学校建成条件一流、环境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巫溪人民引以为荣的重庆市优秀重点中学而努力奋斗。
师资力量
学生3900余人,教职工178人。学校现有102个教学班,学生7000余人,在职教职工354人。其中专任教师223人,本科学历达100%,高级教师109人,中级教师93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教育部劳动模范1人,中学特级教师2人,市级优秀教师3人,市级骨干教师9人,巫溪名师7人,县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50人。巫溪中学自恢复高考以来,向高等院校输送新生6千余人,一部分学生先后进入北大、清华等全国名校学习,或远赴海外深造,数百名学子已获硕士、博士学位。
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
办学思路
第一步是2001--2004年创建市级重点中学;
第二步是力争2011年创建成市级示范高级中学;
第三步是在10年左右建成渝陕鄂边区“条件一流、环境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的教育明珠。
所获荣誉
学校以良好的校风和优异的成绩受到上级的大量表彰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受到中宣部表彰;获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实验基地、重庆市精神文明单位、重庆市模范职工之家、重庆市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重庆市绿化先进单位、重庆市园林式单位、重庆市中小学德育示范校、重庆市卫生与健康促进示范学校、重庆市校务公开先进集体、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重庆市普教系统退教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教科院教育科研实验基地,重庆市中小学教研组建设先进教研组,县红旗文明单位、安全文明示范校、卫生红旗单位、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近几年来,高考、中考取得优异成绩,连年获全县一类学校综合考评一等奖。
政策帮助
新校区系政府全财政投入,现共投入1.36个亿。县财政每年投入1仟万,已拨付3年共3仟万,从市发展银行贷款4仟万元,其余资金均为付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