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锡类中学创办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至2019年已有一百五十二年,校址坐落于海门解放西路·学校占地面积53.6亩,建筑面积24516平方米。为革命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革命青年。
解放前,该校在海门教育系统中第一个建立中共地下党支部,为革命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革命青年。一百四十七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宝贵人才,其中有江苏省省长季允石、国家税务总局原局长金鑫等许多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有中科院院士印象初、沈其韩等许多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等享誉世界的文学家;有战斗英雄龚冠宇、王锦飞和劳动模范茅炜炜等一大批各条战线的英雄模范人物。
解放后,特别是至2019年的几年来,锡类中学的事业不断发展,办学质量不断提高。近一年来,学校对发展事业作出了全面规划。在实话一期工程时,投入近千万元,建造了现代化教学实验综合大楼,高标准装备了8个理化生实验室、2个电脑室、2个以多媒体为载体的语音室、1个多媒体教室,校园局域网以及苏北中学系统第一个天文台,并对校园进行了全面改造。2019年,百年老校,青春焕发、生机勃勃,充满了现代化气息。 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学校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多年以来,高考录取人数均居海门市前列,录取率为90%以上。学校艺体教育也取得了可喜成绩.该校是扬州大学教学实习基地,现有36个班级,教职工203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3名,中学一级教师57名。学校拥有藏书30万册。学校坚持科研兴校,深化教育改革,承担南通市级课题研究项目,取得了可喜成果。近三年来,学校在各级刊物发表教育论文150多篇,一批教师在全国、省、市教学比赛中屡屡获奖。学校曾先后被评为南通市德育先进学校、海门市文明单位、南通市后勤管理先进单位,海门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海门市绿化达标单位。 2019年,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校师生以创建重点中学为强大动力,确立了把创新教育、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为学校教育改革主旋律的工作思路,把为新世纪培养创新人才作为学校工作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挥各种教育现代化设施的效益,争创“教育现代化先进学校”和“教学现代化特色学校”。
历史年纪
清咸丰四年(1854年)
学校创办初始称之为“类思学堂”,是一所教会学校
民国16年(1927)
5月1日,朱开敏主教作为襄礼主教,于宁波祝圣法国籍遣使会会士戴安德(André-Jean-François Defebvre C.M)为宁波代牧区主教。秋,集资建造一幢二层楼的宿舍,并开设天主教锡类中学。
民国23年(1934)
锡类中学添办高中部,设立土木科。朱开敏主教从上海筹集经费建造锡类高中部大楼一幢。
民国24年(1935)
锡类中学高中部钢筋结构的四层大楼拔地落成,时为南通地区之最。
民国25年(1936)
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开办海门私立锡类高级土木科职工学校。锡类中学校名由时任国民政府立 法院长(国家国会议长)、孙中山先生之子-孙科先生题赠。
民国26年(1937)
因中日抗战爆发,日本军队侵陷海门,锡类中学停办,全部读高中的修生,插入拉丁文班,专修拉丁文。
民国31年(1942)
海门大洪镇圣母堂开办的女子初中更名为私立锡类中学第三分校,实行男女兼收。新进主心修院七名修生,先读锡类简师一年,后再读高中三年。
民国32年(1943)
海门锡类中学正式开办高中普通科,并支持教区各县教堂开办小学及初中。启东北新镇主洁堂石室小学添办的初中,改名为私立锡类中学第三分校
海门市育才中学于2009年2月26日冠名,历史上学校几易其名,沧海桑田。办学历史中有一段叫海门市复兴中学,该段历史人才辈出,它的校友中有中科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有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有部、省级领导干部,还有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的掌门人;有与乔石、吴学谦一起搞地下“学运”的同志,还有李岚清的同学、迟浩田的战友;有共和国的将军,还有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有奋斗在祖国各地、各条战线上的普通劳动者,还有活跃在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海门市复兴中学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它曾是本地区教育系统中第一个地下党支部的诞生地,解放战争中又有一大批青年学子参军、参干,从这里走上了烽火硝烟的战场。海门市复兴中学极具良好的教育氛围,它曾在全省范围内第一个创造了“五心”教育活动(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保留给自己。)《新华日报》、《南通日报》对此均有过报道。它曾是“扬州大学教育实习基地”,每年都有不少学生进入高校深造,它曾荣获“南通市德育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